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展播(第二十五期)
   发布时间:2025-05-12   浏览次数:

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篇


春风化雨育桃李 严谨治学铸师魂

夏红军

白泉老师(前排左三)与同事和学生们的合影。后排右一为作者,摄于2015年11月太白校区科技楼前。


在一个丹桂飘香的初秋午后,在西大古朴的校园里,我与白泉老师的师生情缘悄然开启。彼时,我怀揣着对分析化学的满腔热情,对科研路上的艰难还懵懂无知,是白老师为我推开了科学殿堂之门。

白老师对待学术严谨纯粹得令人动容。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发表首篇《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论文时的情景。当收到文章修改意见的反馈时,白老师正因急性肠胃炎住院。可即便躺在病床上,他也坚持为我修改,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与我认真分析、反复探讨,逐字逐句修改文章。他常说:“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细节都是对真理的敬重。”这份对学术的敬畏,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风范在于对知识的无尽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白老师的教育,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5年深秋,读博二的我在制备多孔聚合物包覆二氧化硅微球的实验中陷入困境,连续两个多月未能实现均匀包覆。焦虑如窗外纷纷扬扬的梧桐叶将我淹没。白老师察觉后,没有责备,而是将我叫到办公室谈心。他一边为我沏茶,一边讲述自己博士期间实验失败的经历,语重心长地说:“科研就像泡茶,急不得,需要耐心和温度。”茶雾袅袅中,我豁然开朗,明白失败不过是成功路上的别样风景。

在生活中,白老师又似慈爱家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实验室的日常。实验室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为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每逢节日,白老师总会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若实在抽不开身,他也会自掏腰包让师兄带大家出去聚餐。那些被美食和欢笑填满的节假日,让异乡求学的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如今,当我站在讲台上为本科生讲授实验课时,白老师弯腰示范移液枪操作的身影总会浮现眼前;当我在深夜修改论文时,他逐字批注的认真模样也会不断闪现。白老师用言行诠释了师德师风的内涵——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他以春风化雨之力,培育学术桃李,铸就师道灵魂。

这种传承,是我学术生涯中最珍贵的宝藏,激励着我在未来道路上努力成为像白老师那样,既有学术高度又具人文温度的教育者,让师道之光在更多人心中闪耀。

【作者简介】夏红军,2013年至2016年在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周口师范学院河南省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白泉老师是作者的导师。



师恩如炬 匠心永续

郭燕

王文渊老师(中间)与学生们的合影。右二为作者,摄于2020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一楼大厅。


2017年,我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辞职攻读博士学位。那时的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不安,踏入了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然而,现实的困难远超我的想象,没有科研基础,工作五年后重返校园,科研技能几乎为零。面对这些挑战,我一度陷入迷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幸运的是,在陈三平老师的引荐下,我认识了王文渊老师。当我忐忑不安地向王老师表达我的求学意愿时,他没有因为我的“零基础”而拒绝我,反而耐心地倾听我的经历,并鼓励我说:“勤能补拙,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从那一刻起,我决心以最大的努力去回报老师的信任。

初入实验室,面对错综复杂的双排管和气体管路,我感到无所适从,看到年轻的师妹们娴熟的操作,我一面佩服她们一面自卑不已,心想自己何时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王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顾虑,他从实验室的装置开始,耐心地为我讲解双排管的原理、气瓶的使用方法、减压阀的调节技巧,甚至连气压单位的换算都一一为我梳理清楚。他常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若不探求本质,便难以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精通。”这句话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我科研道路上的座右铭。老师深知我的困难和不易,为了帮助我尽快入门,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实验室,为我解答每一个疑问,从专业名词到学术观点,从实验细节到理论推导,无一遗漏。只要学生有任何困惑,王老师都会翻阅各种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只为给我们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解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术追求。

当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被点燃后,实验室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我日复一日地优化实验条件,记录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剖析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那些漫长的日夜,既是挑战,也是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在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并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刻,我深知这一切离不开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他不仅教会了我科研的方法,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到底。博士毕业后,我如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然而,王老师对我的帮助并未止步于此。他推荐我前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后期间,王老师依然不遗余力地为我提供指导,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论文写作,他都倾囊相授。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再次与他合作,在《JACS》上又一次发表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回顾这段学术旅程,遇到王文渊老师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我感到十分幸运。他不仅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榜样。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真正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如今,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也希望将王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更多的人,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师恩如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师恩如海,包容我所有的不足。王老师是我永远的榜样,也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光。


【作者简介】郭燕,2017年至2020年在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王文渊老师是作者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