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展播(第二十三期)
   发布时间:2025-04-16   浏览次数:

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公共管理学院篇

冰心玉壶 春风化雨:申仲英教授的“公”“诚”“勤”“朴”

岳成浩

2024年3月,申仲英老师(前排右一)和夫人与同事、学生们在一起

申仲英(1936年12月—2024年4月27日),男,河南省禹县人,中共党员,西北大学教授。1958 年7月于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至196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1981年3月调入西北大学工作。曾担任西北大学原哲学系副主任、主任,原管理科学与哲学系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为西北大学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在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著有《高层管理导论》《认识系统与思维的信息加工》等专著,编著了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曾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教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级各类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当代著名学者和重要领军人物,“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我与申仲英老师相识于2006年,先生当时是我入职面试(试讲)的评委之一,他就我讲的现代自由主义的内核进行了点评,谈及了洛克、哈耶克、诺齐克、罗尔斯等人的相关思想,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交叉融合的角度作了评价,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震撼不已。先闻道者,吾从而师之。从那时起,我在心里便将先生视为学术良师,凡有不成熟的学术思考均先请教之,直至先生辞世。在十八年的交往中领略了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敦厚品行与高尚人格。

先生之“朴”。先生一生穿着朴素,从不追求名牌品牌,旧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只要干净整洁即可。其子女工作和收入稳定,可算中产家庭,但家里布陈简单、家具陈旧,老式的书架都起皮褪色,加之书多放不下也不愿花钱购置新书架,而是有序地堆放在办公桌周边。先生之“朴”不仅体现在不追求物质享受的简朴生活上,也体现在其教学风格上。先生始终认为,讲课就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最朴素的形式、最朴素的工具呈现抽象的理论概念,不需要花里胡哨。凡是听过先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师生,对此深有体会。据说,当时很多对数理化头疼的文科生一听说是先生的课都抢着占座位,教室挤得满满的。对于复杂的数理公式、深奥的哲学理念,先生讲解时剥丝抽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学生们被先生用生活语言阐释理论原理的上课风格深深吸引。一盒粉笔、一张黑板、一腔热情,是先生教学风采的真实展现。

先生之“勤”。先生酷爱读书思考,也乐于与人交流探讨,即使退休也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拜访他的学生和同事都能从与他的交谈中获得新的思想和启示。我对哈贝马斯思想的关注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先生的启发。学院每年请先生给青年老师作学术讲座,由此产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先生退休之后并未享受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仍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探讨、勤于育人,为青年教师树立了典范。

先生之“诚”。先生严于律己,以诚待人,既不隐晦自己的观点,也不隐藏自己的顾虑,有什么想法会开诚布公地说出来。他一有新的学术思考和想法,就主动告诉同事和学生,从不将其作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而藏着掖着。大家对先生的学术指点和引导也感激不尽,特别是先生亲自指导的研究生。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公共管理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刻的前瞻性思考,提出了“三决”研究,即决策认知、决策动机和决策体制研究,后来围绕“三决”研究做出了不少轰动性的成果。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种框架仍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先生之“公”。先生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投身教育与管理事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听学院的同事说,先生曾用自己的课题费为系里买复印机。学院申请公共管理博士点时,先生已经退休了,但多次参加了博士点申报的方案论证和文字修改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公管人的努力之下,2018年西大获批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社会兼职方面,先生积极投身自然辩证法学会和省学位办的工作,出谋划策、贡献余热,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一生都在践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辛勤耕耘、知行合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的一生是公诚勤朴的一生。


【作者简介】岳成浩,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身教言传 师泽如山:记我眼中的高晓彩老师

赵洁

高晓彩老师(前排左二)与学生们在一起

2021年9月,经过申请、考核等层层考验,我怀揣着忐忑与喜悦的心情如愿迈入了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这座极富文化底蕴的学术殿堂。虽然我在本硕阶段的研究方向都是公共管理专业,但在初次涉足行为公共管理这一交叉领域时,惯常于发散思维的我,还是出现了“知识断层”,既无法聚焦科学的研究问题,又找不到新领域与已有知识的融合点。正当我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而不知从何下手时,我的恩师高晓彩老师醍醐灌顶般地点出了我的问题。在多次交流中,高老师根据我的研究经历和学科背景,因材施教地提出了许多“小妙招”,启发我结合已有学科基础,不断将自己熟悉的公共管理知识“延拓”到组织行为研究之中,每次与高老师交流,她总会安慰,让我不要焦虑,要对自己有信心。正是在高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下,我对行为公共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从“小白”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研究者。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高老师授人以渔的广阔胸襟和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因为缺少心理学背景,我在研究过程中难免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补课。当我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高老师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为我答疑解惑,小到心理学的知识概念,大到如何提出科学问题与假设和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高老师的每次指导不仅像“及时雨”一样,扫清了我研究过程中的“拦路虎”,还帮助我完善了专业知识图谱。更可贵的是,高老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让我深深体悟到一个优秀的研究者应当具备怎样的学术素养。在高老师的指导下,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士论文的撰写对于每一位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子而言无疑都是一场“苦战”,我也不例外。从论文选题到敲定框架,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一遍一遍地经历着“突发奇想”、“自我推翻”、“恍然大悟”、“再次推翻”的“绝望循环”。每次当我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气馁懈怠时,高老师总会十分温柔地说一声“别怕,总会有办法的”,然后耐心地帮我梳理思路、分析问题、研磨框架、推敲章节,为我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我也从高老师的身上感受了锲而不舍的力量,这一直激励着我面对研究中的种种困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学生的成长,“润物细无声”地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为了强化我们的学术严谨性,高老师会带领我们逐字逐句地润色文章、修改PPT。担心我们“闭门造车”,高老师还会鼓励大家积极向学术研讨会投稿,与专家和优秀同辈们交流心得。高老师还经常鼓励师兄师姐分享自己的升学和就业经验,为同学们营造了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高老师还特别关注我们的自信培养,经常在组会中开展“学术试讲”活动,增强同学们公开演讲的信心和勇气,帮助我们从怯场走向控场。

“春晖指路,镌刻光阴”。在三年的博士研究生旅程中,高晓彩老师对我的学术成长影响深远,她不仅是我徜徉学术海洋的灯塔,更是我探索人生道路的明灯。

【作者简介】赵洁,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