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文化遗产学院篇)
授人以渔 育才以道
邓悦
钱耀鹏老师(中)在田野考古现场指导本科生实习
2022年9月,我有幸成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钱耀鹏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多来,钱老师对待学术的严谨务实、对待学生的仁爱呵护,宛如一盏明灯,时刻照亮着我前进的道路。
还记得初定研究方向时,我带着满满当当几十页笔记,信心满满地去找钱老师求证。老师不但一语道破我文字中的逻辑缺陷,还结合原始文献逐字逐句帮我分析,仔细解读遗迹现象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告诫我研究要实事求是,观点要有依据,切不可随意推测。在之后的不断探讨中,钱老师以问题为导向,教授我批判性思考,带领我克服扁平化的思维定式,使我逐渐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当我获得阶段性成果时,老师会因见证我的成长而会心一笑,我也因恩师眷顾而深感荣幸。
钱老师是典型的“智慧型”导师,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在我确定论文选题时,老师曾说,找一个选题并不难,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习得一种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学术研究的系统方法之一——考古分类学。钱老师基于分类的逻辑原理,引导我关注其与考古类型学之间的本质关联和转化路径,为考古材料提供了一种有理可依、有迹可循的阐释方式,使我学会了更科学地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理解。
在交流过程中,我还时常感受到钱老师运用唯物辩证法阐释历史问题的哲思。对于史前房址的空间利用问题,钱老师强调应以“人”为主体,重视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房址特征分类,应以目的性、客观性、可行性为原则,强调共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统一;对于房址结构的发展演变,要在分类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线性思考问题。钱老师看似在论古,实则谈今,对于我更好地适应当下生活、认识世界,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钱老师应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精于“授业”、“解惑”,更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在我对学术最迷茫无措之际,能遇到钱老师这样一位良师何其幸运。在未来,老师的教诲给予我足够的底气,让我能更加勇敢地去追逐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作者简介】邓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躬身亲为 春风化雨
毛维佳
2020年冬,孙满利教授团队调查陕南地区石窟保存现状
青春如涓涓细流,只有汲取精华,汇聚力量,才能成为流入社会海洋的茁壮一支。在这条蜿蜒的成长川径上,总有人不算付出、不计回报,源源不断地倾注自己所有的一切。我的导师孙满利教授正是如此。2014年9月,我与他初见时,他坐在办公室褶皱的沙发椅上告诉我,做科研就要亲力亲为,找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我国的遗址保护研究,是要从现场来,并回到现场去的。”这是孙老师的口头禅。在之后的数年里,在戈壁、在荒漠、在草原,它数次在我耳畔响起时,我便抬起头,望见拄着登山杖、手里抓着遗址测绘图、与强风抗争收紧帽带的孙老师。从那以后,同学们便也先后地购置了同款的蓝色冲锋衣,以示学习效仿。我也乐享其中,成为蓝色小分队的一员,紧跟孙老师的步伐,用脚步丈量古城,用歌声填满山野,遗址保护的意愿和使命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深耕心中。
实验室中罗列着大大小小的仪器和设备,孙老师常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使用技巧,以及如何准确、客观地得到实验数据。“徒手感知土体含水率”、“快速制作重塑土样”更如雕虫小技一般任他施展。师兄师姐偷偷告诉我,我的导师能歌善舞,更是个理工技术人才。记忆中几次组会探讨至深夜,有时争执不下,他便直接上手操作仪器,一番演示下来,问题迎刃而解。在我们还沉浸其中时,孙老师又默默坐回那个沙发椅上。
对待科技论文写作、科研成果转化,孙老师强调“严谨用词、准确表述、科学结语”。为了让这十二个字成为我们的态度和习惯,每个人的论文他总是看了改,改了看。他会和我们坐在一起,对着电脑屏幕耐心地指导。很多年后,已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才发觉,年年新生如春日蓬勃生长的嫩苗,他们对知识满怀渴望,需要悉心培育。而孙老师始终如一地倾尽全力,毫无保留地倾心施教,就像那不知疲倦的春风,温柔拂过每一株幼苗。
2019年12月,延期毕业的我终于博士毕业。那天,在万千红色礼服之中,我和孙老师拍下了毕业照。照片中,我穿着蓝色的冲锋衣,开心地笑着;孙老师也穿着蓝色的冲锋衣,一如既往严肃地望着镜头。
【作者简介】毛维佳,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