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时代新人丨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展播(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4-05-17   浏览次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教职工中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挖掘躬耕教坛的内在力量,营造尊师重教、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校工会联合党委教师工作部于4月在全校启动“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征集宣传活动。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展播收到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述的西大教师的育人小故事。

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文学院选送


指点与播种

高字民

作者与老师薛迪之的合影,摄于2023年


大学本科,我就读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影视方向,薛迪之老师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薛老师以前主要研究外国文学,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著有《莎剧论纲》。我们上学时,他上的课是《视听语言》和《剧本写作》。薛老师讲课,引经据典,抑扬顿挫,略带河南口音的普通话里常夹杂了一丝外国译制片的味道。他不但能将理论原典信手拈来,而且常会分享一些他亲身参与的实践案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研究,所以薛老师在电影厂、剧团和剧院有许多业界朋友,并常常给我们创造诸如看戏、看电影等一些让别的专业学生艳羡的“专业福利”。

薛老师常说,艺术创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生动的讲述,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根据中学话剧排演的亲身经历,加上想象,很快写出了电影剧本《校花》,誊抄整齐后,交给了薛老师。那时薛老师兼任学校教务处处长,也许由于太忙,他迟迟没有反馈意见。一天课后,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想询问时,薛老师也正巧从包里取出了我的剧本,要和我谈意见。他说,剧本有生活,但拘泥于中学剧组日常,视野不开阔,冲突也太简单。满心的期待,遭遇大致否定的结果,我难免沮丧和失落。

薛老师或许觉察到了,但他不动声色地娓娓道完意见,忽然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说,正在排演一个小品《晚点》,要代表学校参加省校园艺术节比赛。他询问了故事梗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连忙把随身带着的剧本呈给薛老师。薛老师翻了翻,看到上面密密麻麻记的笔记,微笑点头说:“导演台本,舞台提示,嗯,挺下功夫的嘛!改天,我找西安市话剧院的导演帮你们指导一下”。我又惊又喜,想着这可能是老师为鼓励我们随口说出的安慰话。因为,那时的西安市话,全国闻名,大咖云集,不仅有扮演毛泽东主席的著名特型演员的张克瑶老师,还有春晚的喜剧明星郭达。西话的导演给我们指导?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

不料下一周上课,薛老师不仅还了我的小品剧本,指出了其中问题,还交给我一张写着人名、地址和简单附言的纸条,让我们下午去话剧院找朱道娴老师。下午我和王革、秦沈等剧组三人来到市话,见到了气质超好的朱老师。朱老师当时是话剧院的党委书记。简单寒暄后,朱书记直接领我们到剧院排练场,把我们引荐给了正在排戏的张弛导演——一个留着小胡子、挺“洋范儿”的小老头。张导话没多说,即刻和我们约定了时间。接下来,我们就在西安市话剧院的排练场,接受了国家一级导演非常正规的两次排练。最后,小品《晚点》在校园艺术节比赛上也获了奖。多年以后,一切历历在目,但又遥远如梦,似幻似真。

再后来,我在文学院做了戏剧影视的专业老师。在我们专业,与业界互动乃至合作,是教学与研究的常态。对我而言,带学生到剧场看戏、到剧院观摩专业排练,亲自参与和指导创作项目,是我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细细想来,这大约都是薛迪之老师当年播下的种子,是西话那次剧场实践排练结下的果吧。

【作者简介】高字民,1988年至1992年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薛迪之老师是作者的授课老师兼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穿越文献瀚海的引路人

钮鲸洋

郝老师带领在读硕博生在长安公园实践研学后合影留念,摄于2023年3月


2022年9月,我怀揣着敬畏与迷茫,初次步入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殿堂。我是跨专业读研,对文献学知之甚少,一开始在学习上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检索古籍,听不懂许多专业术语。幸而遇见导师郝润华教授,才将我从这一“摸瞎”的状态中解救出来。郝老师从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为我列了详细的阅读书单,帮助我打好学习文献学的基础。与此同时,老师也让我们参与一些古籍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我对文献学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于古籍整理研究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在郝老师的帮助下,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步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献学专业学子。

去年九月,郝老师因学术研究远赴日本,但我们并没有感到被遗忘,每一次的线上会议成了我们期待的节日。屏幕上,郝老师不仅分享着她在异国的学术见闻,还细心询问我们的学习进展,解答我们的疑惑。老师虽然无法线下面对面与我们交流,但她依然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当时,我因为时间关系,匆忙提交的开题初稿十分稚嫩与浅薄,但郝老师没有丝毫地责备,依然逐字逐句地为我修改,既指出了问题所在,又给予了改进建议,帮助我完善了开题报告。即使身处千里之外,郝老师的那份关怀与指导,仿佛就在身边,让我们在古典文献的世界里不再孤单。

在文献的海洋里,我们偶尔也会遭遇“珍稀物种”的困扰。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需要一本日本参考书籍《五山版の研究》,但却在国内遍寻不获,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这时,郝老师仿佛听到了我们的呼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我们的求助。在古籍的迷宫中,她化身探险家,不仅亲自帮我们到处搜寻,还耐心地教会我们跨越国界,联系那些遥远图书馆的秘诀。最终,那本《五山版の研究》通过郝老师的不懈努力,跨越山海,来到了我们眼前。这份坚持与细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学问无国界,而师恩更是无远弗届。

记得与郝老师初次见面的那天,我与同门坐在老师办公室的沙发上,看着对面整墙的古籍文献,聆听着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彼时的我并不清楚那一天会对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与改变,只是单纯地沉醉于郝老师的学术造诣与人格魅力。时至今日,我才意识到,从那天起,在这个信息爆炸却依旧渴望智慧光芒的时代,郝老师以古典文献学为舟,载着我们穿越千年的文化长河,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在浩瀚的文献中寻找真知,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谦逊与坚韧。老师所秉持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包容的心态,就像那古典文献中熠熠生辉的珍珠,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风景。

【作者简介】钮鲸洋,文学院2022级古典文学与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郝润华老师是作者的导师。